“父亲早逝,母亲常年生病没有劳动能力,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两三天不见人,通宵打游戏……现在小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四年级的孩子威胁奶奶,如果不给他买手机就去自杀,还有个男生威胁家长不给玩游戏就绝食。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说的都是‘666’‘老铁’‘芭比Q了’等口头禅,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得去网上搜。”这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夏柱智团队在调研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问题时发现的普遍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问题是塌陷式的、全面的。”夏柱智说。
当下,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彻底改变了,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乡村世界,而是成人化的互联网世界。当社会化的环境彻底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也被重塑了,他们的未来将去往何处?
一、儿童沉迷手机,比想象的更严重
2023年年初,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四成留守儿童有专属手机,一半留守儿童使用长辈的手机。67.3%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情况十分严重。
这一切建立在中国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现有行政村已经实现“村村通宽带”,2022年上半年又实现了“县县通5G”。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在农村,已经没人担心手机上网浪费流量了。手机上网,已经成了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必备方式。
过去5年,课题组的组员们前往河南、湖北、湖南三省的9个县的中小学,听到太多充满撕裂感的故事,夏柱智和他的团队也对留守儿童的未来感到忐忑与不安。
今年3月,这份报告一经发布,一场关于“儿童玩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吗?”的社会讨论就此开始,涉及心理健康、身体发育、法律责任、制度改革等多个维度。不可否认,我们既希望利用网络缩减不同地区教育水平的鸿沟,又将心智未成熟的少年推向了赛博世界的深渊。在极度拉扯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亟须关注的社会问题。
当乡村的孩子们围在一部手机前观看聒噪的直播间,他们会讨论起成年人关注的话题,语言体系里也夹杂着各种网络暗语……他们不断刷屏,寻找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不可否认,成年人的流量是流量,未成年人的流量也是流量。
社会学定义社会问题时,一是普遍性,二是严重性。夏柱智说,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现在的乡村里看不到孩子们嬉戏玩闹,校园课间休息时也很安静,相比户外活动,孩子们更喜欢刷视频、打游戏。农村孩子们的社交范围正在从大自然转向虚拟空间。
低头玩手机的孩子们.
夏柱智认为,当下孩子们对短视频的沉迷比对游戏的沉迷还要严重。毕竟游戏还存在着年龄、技术操作、兴趣上的门槛,而短视频的用户是全年龄段的。“技术的进步远远超出了目前的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农村的儿童不可避免地陷入手机的困局之中。”
研究表明,观看短视频时,人会感到快乐——它会激活大脑的奖赏通路,奖赏通路内的神经元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让大脑把刷短视频与快乐联系起来,因此,人就可能刷更多短视频,以获得快乐的感觉。成年人都停不下来,儿童更甚。
二、手机,弥补家庭成员的缺位
在农村,儿童智能手机成瘾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外出打工赚钱,缺位多是不得已,而祖辈对于孩子的教育又过于简单粗暴,他们也很难做到全程看护。
夏柱智及团队的成员看到太多老人将手机视作“电子保姆”后,引发的各种负面现象。有的孩子为了打游戏把自己锁在屋里3天不出门;有的孩子为了买“装备”偷刷父母的银行卡;还有威胁家长不给玩游戏就绝食,甚至不让玩手机就闹自杀的……每一个困在手机矛盾中的家庭,都在经历一场撕裂。
玛丽·艾肯(Mary Aiken)在《网络心理学: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行为设计真相》写到,如果你接触过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著名的“需求理论”(那些我们都必须关注的,并且激发人类生存、适应和进化的需求),就会看到,在网络上,这些需求,从生理需求到安全、爱和归属感、自尊、自我认识,再到自我实现,都能以某种方式得到满足。
或许,这也可以用来解释,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游戏与短视频的原因。
在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非常高,但过早接触互联网并非好事。2021年,教育部颁发的“五项管理”文件将手机管理列为核心工作,明确提出“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游戏管制令。
“游戏管制令来了之后,留守儿童开始刷短视频。”据夏柱智观察,当孩子们过度沉迷虚拟空间,他们的老师变成了网络上的大V们。孩子们在谈理想职业时越来越少提到科学家、医生和老师,而更希望成为大V、吃播主播、UP主、游戏主播……夏柱智担心流行文化的背后总是夹杂着一些极端的内容。
国内外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相关机构对网瘾开展过诸多研究。结果显示,无法抑制自己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会给社会、行为和健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学习成绩差、日常生活紊乱和人际关系不好;有网瘾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而在线聊天、浏览色情网站、玩在线游戏、在线赌博,都与攻击行为有关。
“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对儿童并不友好,我作为成年人都会在进入浏览器时、在短视频等各种App上不经意间就刷到黄色视频、软色情、擦边的直播……这些内容,对于青少年是致命的诱惑。”夏柱智说,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对异性、对性有本能的好奇,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会对孩子未来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留守儿童被困在智能手机里是一个普遍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更像处于一个开放式的社会实验中。这一代人从出生到儿童,再到青年期间,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行为模式,以及积累的社会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当他们提前接触了大量成人世界的内容,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化过程,打乱儿童正常的成长次序,对他们的身心发育也许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没人知道网络环境最终会把孩子带向何方,这一代人会有什么变化,他们的未来将会受到什么影响。
夏柱智说:“一切都是未知的,只能等等看。”他说,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自己也同样战战兢兢,非常迷茫。
除了娱乐和生活,国内教学过程对电子屏幕的依赖也越来越高,孩子们的近视率随之增长。课上电子屏幕,课下手机不离手,正在严重影响中国青少年的视力健康。根据2020年我国近视专项调查,8岁~18岁近视青少年总人数约达1.05亿人,低龄近视会随着眼轴的快速生长转化为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容易引起白内障、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致盲性眼病。
另一个显性的问题是,现在,智能手机上的浏览器、游戏、视频、购物等应用软件都在试图用短视频的方式捆绑用户,连电视都在向短视频化发展,这对老年人不友好,对儿童也不友好。
夏柱智和团队发现,城市家长与农村家长对待手机的态度和方式存在很多差异。不少家长拒绝让孩子在家看电视,不允许孩子接触iPad,手机也必须在他们的监督下才可以玩,因为他们看到了太多不适合孩子看的内容。当他们进行了不断选择“不感兴趣”试图屏蔽短视频里涉及擦边的信息、打开QQ的青少年模式、卸载不断弹窗的浏览器等一系列的操作之后,他们依然觉得不安心。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儿童阶段不使用手机并不会造成孩子的社交困难,家长们的控制,只是希望孩子能尽量晚一点看到社会的复杂性。而一些短视频平台放任传播低俗、恶搞、荒诞甚至色情、暴力等违法和不良信息,是不争的事实。
在一些县城中学,学校已经开始介入手机管理:校门口的安检,安排上金属探测器;聘请军校出来的学生、退伍军人组成“教官团队”;安装防护网,走廊配置监控,同时新增心理辅导室。一些外出打工的家长也回村开启了“陪读”模式。
“农村家长要提高互联网素养,特别是在管理上不能放任,管了总归比不管好,管得比较细一点,总归比管得粗一点好。”夏柱智认为,中国对互联网环境的治理任重道远,因为互联网治理水平和家长的互联网素养差距太大,矛盾太多。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必然要限制,以后的限制只会越来越严。
夏柱智还介绍到,在移动互联网的语境下讨论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途径一般有三种,分别是隔绝、监督和引导。在报告的最后,团队提到了关于防止留守儿童手机沉迷的政策建议:以学校为中心,将手机与网络管理常规化,加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网络教育;在留守儿童占比大的农村学校,探索校内手机管理的各类有效措施;探索将手机管理工作延伸至课外,最大程度减少留守儿童接触手机时间;国家要强化监管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绿色网络环境;相关部门要提高问题发现和干预的能力。
夏柱智说:“留守儿童被困智能手机是一个普遍问题,至今我们也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我们还在持续观察中,至于社会是否具备自我修复机制,并不清楚。” |
新闻投稿联系 QQ:48304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