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联系:QQ:1979263030
华夏传媒网
今天:

涂睿明:如何欣赏中国古典陶瓷之美?

时间:2021-08-11 11:16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  佚名 点击:
瓷器曾是古代人类贸易的最大宗商品,也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的瓷器美学也是重要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我们该如何欣赏中国古典陶瓷之美?理解与欣赏陶瓷之美,除了需要调动种种感官之外,还需要了解什么样的背景和细节呢?

《古瓷之光》,涂睿明著,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7月版。

1

陶瓷烧制出来就是为了日常使用

涂睿明:当我们讨论“陶瓷是什么”时,很容易给出的答案是——艺术品。除了当代艺术外,陶大家印象最深刻是古代瓷器。比如,非常著名的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件作品在2013年拍卖时创下了纪录——2.8亿。那次拍卖在民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

这个鸡缸杯又小又贵,藏家还争议不断。拍得鸡缸杯的刘益谦曾经拍下《功甫贴》。几派学者曾为《功甫贴》的真伪吵来吵去,直到现在《功甫贴》的真伪还没有定论。刘益谦拍得鸡缸杯时,民间争议很大。大家都在说,这是不是在洗钱?这是富人的游戏!但专家们波澜不惊。在拍卖之前,这件作品的预估价是2亿到3亿。所以,2.8亿的成交价并没有超出专家的估计。

这件极其昂贵、珍贵的古代陶瓷艺术品(鸡缸杯)在拍卖时引起了轰动。在交割时,这个鸡缸杯又引起轰动。在交割的时候,刘益谦拿着这个价值2.8亿的鸡缸杯喝了一口茶。这让大家群情激愤,有人说他太不尊重文物了,还有人说他太没文化,是一个土豪。我想说的是,这个举动其实恰恰回到了陶瓷的本来面目。这件放在博物馆令人高山仰止的作品,最初烧制出来就是为了皇帝的日常使用。当然,大家认为这个杯子是用来喝酒的。陶瓷烧造出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当艺术品,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使用。当然,在使用之外,这些瓷器还兼具欣赏性。

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刘益谦用来喝茶。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陶瓷自诞生始到现在都是我们最常见、最常使用的材料之一。尽管现代社会替代陶瓷的材料层出不穷,比如塑料、橡胶,但陶瓷仍然是今天人类社会最常使用的一种材料。除了当代艺术、古代工艺品、材料之外,陶瓷还在历史上扮演过什么角色呢?

2

克拉克瓷是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开端

下面分享一个关于克拉克瓷的故事。克拉克瓷是古时中国外销瓷的一种。它的风格比较明显,大家会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我们能从中看到了青花瓷的影子。瓷器上画的题材是大家都熟悉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奇怪的是,周围一圈用的是比较奇怪的装饰,这种装饰方法叫“开光”,也叫开窗。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方法。克拉克瓷并不只有这种风格,但这种风格是最典型的。此外,克拉克瓷这个名称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克拉克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17世纪早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船队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做生意,二是抢劫。荷兰商船船队打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在回航的路上,这艘船满载中国商品。这艘船被拉回到阿姆斯特丹,他们在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

为什么要拍卖呢?因为大家不清楚这些商品的价格,所以创造了拍卖这种方式。拍卖品都是一些不好定价的商品,特别是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货物。那场拍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拍卖成交总额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整个拍卖的成交额能在当时阿姆斯特丹买450栋房子。这是瓷器在西方流行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荷兰人用来抢劫的那种船叫Klak,意思是武装商船。Klak船上的瓷器叫克拉克瓷。所以,克拉克瓷是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开端,也是中国陶瓷影响和风行世界的开端。从此之后,瓷器成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从17世纪到19世纪,瓷器一直是全球贸易最大宗的商品之一。

活动现场,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3

简约的风格一定是高级的吗?

中国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原始的陶器到瓷器,经历了数千年时间,其所包含的文化和美学内容极其丰富。目前,能看到讲中国陶瓷美学的书都停留在概念上,这些书只是把美学的概念套在陶瓷发展的历史上。这对大家去欣赏瓷器没有任何帮助。我写这本书用的都是案例,比如,在聊到宋代陶瓷时,由于当代媒体的传播,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宋瓷是极简、高冷的,但宋瓷并不是这样的。我更愿意谈论具体的作品。在这本书里,我选取了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国陶瓷美学的70多件作品,并一一讲解如何去欣赏它们,以及它们背后所包含的内容。

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个框架。在学习欣赏瓷器时,我们需要知道从哪些方面欣赏它。我将瓷器之美归纳为四个部分:造型、装饰、质地工艺。

形之美是造型的艺术。我大体梳理了影响中国陶瓷美学发展的三股主要力量——宫廷美学、民间美学和文人美学。从一件件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三股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下面我会一件件地分享瓷器,一起来欣赏。当然我会有所偏重,我会先从造型艺术的角度选取一些代表作品。

唐代的白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件是唐代的白瓷。当时的烧造的工艺水平不是很高。现在我们觉得这个线条很艺术,其实是因为当时工艺的弊端——当时,釉的流淌是无法控制的。在正常情况下,现代瓷器上釉是要上满的。当时,如果釉上满了的话,一烧就流到底下了,一流到底下就粘起来了,瓷器就可能坏掉。所以,这些优美的线条不是刻意创造的,是为了防止釉的流动,并给它留下流淌的空间。这件瓷器的重点是,它的造型非常能代表唐代的状态。这件瓷器很大。这种造型的瓷器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每一件都不一样,这件是最精彩的一件。它的形状非常雄壮、很饱满、有气势。在细节上,它做得非常精致。它的盘口像一个盘子一样,两边的耳是把手,被做成了龙。龙的姿态很优雅,线条很优美,非常有力量。

它的颈部的优雅,肥而不腻,和它下面的壮硕对比,构成了一种非雄壮的感觉。大家再看宋代器型时,就会发现唐宋之间的气质很不一样。这件白瓷有一个细节很加分——不对称。它的耳朵不是故意不对称的——因为这是随手捏的。后来,在雍正时期,有官窑仿这个造型,他们仿的水平很高,但做出来的瓷器失去了活力。失控的东西能造成很微妙的状态。这两条龙之间似乎在对话。后来,宫廷却把它当作美学典范,去修正它的不完美,这样做又失去了活力。

宋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到了宋代,美学上的审美出现了变化。瓷器变得精致、文雅,没有那种壮硕的气势了。宋瓷给人简约、高冷的印象就是这样造成的。这件宋瓷的形状非常简单,是一个直口盘。所有的盘子都是往外撇的,但它的口沿却是直壁的,这很少见。虽然这是一个经典器型,但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直口的口沿。我们经常说叫简约而不简单,那鞋细边一定是工匠有意做出来的。这是一种装饰——是一道弦文。这些细节非常值得玩味。它的足实际上非常精彩。大部分器物的足在底下,但是这件宋瓷的足是一半在里,一半在外,有点像在扛着的感觉。这件宋瓷立面和平面的比例非常夸张。自己家里面用的盘子的盘沿和盘底的比例不会这么夸张。如此很简单的造型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很多可以玩味的地方。

宋代官窑的弦纹瓶,图片来自出版社。

这是宋代官窑的弦纹瓶,上面有着一层一层的弦纹。这些弦纹很像丢石子在水里纹理荡开的感觉。在下面的那部分,这些纹理像是碰到了壁,变得很密集。一层一层的弦纹非常有节奏感。这件瓷器几乎没有装饰,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结构,但它又有非常强的装饰性。在宋瓷当中,这种极简类型能够增加装饰的方法很少,这时反而凸显了它在造型上面所取得的成就。

宋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件宋瓷是一件高度复杂的作品,非常精彩。首先,它颜色很漂亮,看上去有点偏色。这是早期的低温绿釉。这件宋瓷体现了狮子的姿态。中国没有狮子,狮子是舶来品,但狮子又非常受欢迎,在王府外面要立石狮,民间会有舞狮。造型之美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则器皿类,一种是雕塑类。这件瓷器是这两类型的结合。像佛是纯粹的雕塑。它连座的复杂性处理得很好。我们不会觉得这件瓷器非常繁复,这是由于节奏把控得好。

现在大家有审美上的误区——简洁就是高级,性冷淡风。前两年因为《国家宝藏》有一条微信文章刷屏了,那条微信文章讲,雍正皇帝气活了骂乾隆:“没有遗传,全是突变,怎么这样呢?弄得太丑了。”文章里还做了图片对比,讽刺乾隆的“农家乐”审美。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乾隆的审美肯定一流。但是,乾隆有不同的诉求,比如,有些东西包含政治目的。我专门有篇文章写这个,这里不展开聊。现在我们说,雍正的审美简约,所以高级,乾隆的审美繁复,所以低级。这是不对的。没有哪一种取向天生比另外一种更高级。如果以简约和繁复为标准的话,文艺复兴比起极简主义肯定要复杂。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简约就是高级,复杂就是低级。复杂有复杂的高级,简约有简约的高级,复杂有复杂的低俗,简约有简约的低俗。

这件宋代瓷器还有一个小细节。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人。因为我们在瓷器上看不到人,也看不到人的痕迹,所以人的所思所想无法在一个器物被看到。但是,这件作品空白的地方,也就是不上釉的地方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不上釉显然是工艺问题。假如你买了一个盘子,有一面没有釉,这显然不正常。我后来查过,这件瓷器确实不是烧坏了。这种低温颜色釉,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没釉情况,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这是制作者有意为之。这是非常大胆、非常有想象力的举措。因为我会做瓷器,我会想象,作者是让观看者对比被盖住部分的材料质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感受釉面的效果。这件作品让我很惊讶。

唐三彩,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一件雕塑唐三彩,是造型艺术的高峰。唐三彩非常有趣,在唐代,唐三彩主要是“南青北白”。其实,这是因为技术的局限性,当时没法烧出很多颜色来。但在这个唐三彩却呈现出非常绚烂颜色。一方面。这是因为当时有几种鲜艳的颜色开始出现,另外,这些颜色的使用方式让这些颜色进行交融,产生变化。唐三彩主要作为陪葬品而存在,因此在历史上湮没无闻。即使盗墓发现唐三彩以后,古玩行也不买卖唐三彩。所以,在中国古代,唐三彩一直不受重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开始流向西方,唐三彩被西方人所重视,“唐三彩”这个概念也是西方人创造的概念。

这件唐三彩非常写实,因为当时从上到下都喜欢马。工匠在表达的时候有非常多的观察。所以,那时唐三彩马的塑形高度写实,非常精彩。在纯粹的艺术品当中,这件作品也是典范。而且,唐三彩不是瓷器,它是釉陶,它的温度比较低,还没有烧成陶的状态。

鬹,图片来自出版社。

早期陶瓷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和生活后,由于制作技术不成熟,并没有什么规范,因此,每一个匠人在做器皿时都天马行空。这是一件鬹,《说文解字》说,鬶是三足的锅,类似于三足的锅——用现在的话叫“一体化设计”——一个锅底下有支架的部分,这件作品把支架和身体做成一体。它像个怪兽,它的造型差异很大,包含非常丰富的体系。这件作品很有想象力。早期人类完全没有约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边界的。虽然不一定每件作品都好,但都是可以制作出来的,只要做得能用就可以了。早期的陶器或民间艺术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部分。高超的技术本身是有美学价值的。早期这种技术性的体现并不充分,是因为当时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平衡,或者是一种对立、一种冲突。当技术越来越成熟时,人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也变小。

宋代官窑笔舔,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再看艺术造型当中另外一个例子,这件作品不是器皿,也不是雕塑。这是宋代官窑一件瓷器,后来收藏在宫廷里,并在乾隆皇帝手上得到珍视。乾隆皇帝很喜欢它,还写了一首诗,让匠人刻在后面。这本质上是外族皇帝学习中国文人的传统题字刻诗,这事不是乾隆皇帝发明的,是汉族文人的做法。我们现在觉得到处写“到此一游”的人素质很低。在泰山上,当时文人也写“到此一游”。这里面的区别是,文人名气大,诗好,书法好,所以就成了文化遗迹,而我们写的“到此一游”就是垃圾。但是,这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这件瓷器是一个椭片,是笔舔(毛笔蘸墨后把笔尖上的墨抹匀的器具)。这件瓷器当盘子装水也装不了多少。中国人经常讲“无用之用”——这件器物上比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文人审美。它既是天然的,又有很深的人造痕迹。这种线条很像书法里的“屋漏痕”(颜真卿的笔法被形容为“锥画沙、屋漏痕”),即从自然现象去捕捉美感。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了解的。这件作品朴素无闻,而且大家都能想象出来它是怎么制作的——跟小孩玩泥巴差不多。但是,这件作品又有很明确的美学诉求,比如,这条黑边是故意的转折,因为转折的地方挂不住釉,釉是泥浆的状态。我们把最好的泥片扔到泥浆桶里面捞出来,因为它尖,釉就会流淌,所以会露胎。所以,这件瓷器的黑边不是画出来的,是底色露出来的。

4

古代陶瓷技艺水平的发展

不是毎一年都在进步的

饰之美是讲釉色、纹饰与绘画。把陶瓷的外面当做一个装饰面的话,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做装饰。一种装饰是用单一的颜色做装饰,比如宋瓷。宋瓷的颜色比较少,叫钧瓷,也叫窑变。窑变还是一种釉,窑变釉是一种特殊的釉——清代宫廷仿钧窑烧制的、流动的状态、颜色很丰富的窑叫窑变釉。窑变是指在窑里面发生了不可预期的变化。文人笔记里面记载,烧个瓶子烧坏了,坏得像个观音像,又有点像远处的山,像猪八戒。器型上面发生了扭曲变化。窑变还包括釉色,本来想烧红色,结果出来绿色。因为上釉后,烧出来会产生哪些变化是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精确控制的。现在,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抽象艺术,因为它没有明确构图完全是不可控原因而产生的。

雍正十二色菊瓣盘,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件瓷器有很丰富的颜色,这是雍正十二色菊瓣盘,每一个盘子是一种颜色。最早的记载是御窑厂进贡给皇帝12种颜色,但其实不止12种颜色。这样的盘子是以颜色为装饰,没有纹饰,纯粹靠颜色本身来说话。

我们去欣赏颜色釉瓷器时,一方面欣赏色彩本身,一方面欣赏造型。菊瓣盘不复杂,有点像一朵菊花。你可以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多重对比造成了紧张感,也是丰富性的体现。颜色本质上是化学工业。古人在用最原始的方法,所以在颜色的部分探索历程特别久。从清代开始,瓷器出现色彩大爆发。

古代科技没有那么成熟,会有一些技术性的成分。所以,陶瓷的发展不是毎一年都在进步。比如,明代早期达到很高高度以后,明代中期的质量有所下降。但在总体上,宋代陶瓷的工艺水平的科技部分比明代好,清代制瓷的工艺水平比宋代高了几个数量级。但是,这不意味着清代瓷器的美学是超过宋代的。

十二色菊瓣盘能代表雍正皇帝的品位。现在的工艺比那个时候好,在那时,做十二块颜色的盘子要面临的技术障碍有很多。每一种釉的处理方法不一样,而且每一种釉在釉面上都显得很均匀并不容易,因为它有很多小曲面。我去年尝试烧了高温红釉,我也烧出来了,但是烧得不好看。不是颜色不好看,而是转角部分不太容易挂釉,釉薄就会露白——因为胎是白的。露白很多很破坏整体感。

青花十二花神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青花十二花神杯,这是康熙时期非常著名的一组作品。每一个月都有一个花神(在正面),背面有一首诗歌,背后有一个小印章。杯子上有诗书画印的结合。中国画几个最主要的元素,诗书画印并不可少。这样一件器物很像一个小型展览会或小型画展。大家可以看杯口,上面有青花字。如果现场观看会非常明显。大家直接可以看透杯子内壁,因为瓷质很好,特别薄。所以,制作它们的工艺难度很高,因为它要做得非常透。它薄到一个成年男性用力捏就能捏破的程度。欣赏瓷器包含很多部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小型画展来看,也能欣赏它的质地美感,比如,轻、薄、透,釉面的温润等。

康熙时期的五彩,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康熙时期的五彩,它的绘画性非常强,上面画的人物非常多。人物画在中国古代是不太受重视的。中国古代绘画审美最核心、评价最高的是文人画。早期时候山水都不是文人画。宋代时,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也不是文人画。那时的文人画是画竹子、石头、兰花。但是,到了元代,山水成了文人画的主体,文人画的主题开始扩展。但在任何朝代,人物画都没有进入到文人画的体系。人物画在中国古代绘画的地位相对不高。但有趣的是,瓷器上的人物画特别多,尤其在康熙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小说很流行。明代晚期官窑停烧了,一方面是民间需求非常多元,一方面是海外贸易。为了满足民间需求,匠人就会画小说插图。

斗彩鸡缸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斗彩鸡缸杯,是雍正时期的一件斗彩。什么是斗彩?大家看这个画面,叶子部分是青花勾线,首先用青花做白描,然后上釉,上釉以后烧制。烧后是只有构线的青花瓷,然后填上颜色。填完颜色后再烧一遍。这种装饰手法叫斗彩。

大家觉得这个鸡缸杯画得好吗?我有很多设计师朋友问我,这个鸡缸杯画得好吗?他们的潜台词是画得不好,但又卖得那么贵,而且还很有名,很多文人对它赞不绝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个感觉是对的,它就是画得不好。为什么画得不好又有那么多人说它好呢?其实,我们不太了解古代文人评价它的语境。

比如,今天我去你家玩看到你家孩子画画,我一看说,这孩子画得挺好!我没有把你家孩子拉到艺术家的水平线上去比,而是放在孩子的水平上去比。而且,有些东西是孩子才能表现出来——拙趣、天真。这是一些职业艺术家无法表现的。了解的这种语境以后,我们才会了解为什么文人会说好。因为这个鸡缸杯不是单纯从绘画角度做判断的。沈周画过很多鸡,他一看就知道什么是专业、什么是业余。匠人画的东西就像小孩画的一样,这种趣味是文人喜欢的,但文人又不敢这样画,因为他们有他们的规范和约束。所以,在清代时候,雍正宫廷经常仿前朝的经典瓷器,其中就包括鸡缸杯。一种仿造是尊重经典,照原样做。另一种是改良,觉得原来的瓷器画得不够好,要求御窑厂画得精细一些。所以,雍正时期鸡缸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这样的,另一种是更精细、更写实。

压手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压手杯。前面提到颜色、绘画,这是装饰纹样。这种纹样是缠枝莲。有一个西方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莲与龙:中国纹饰》,前两年还翻译到了国内。他说,缠枝莲和龙纹是最象征着中国的两种纹样。

缠枝莲的纹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为什么叫“缠枝莲”呢?如果不了解的话,我们无法把这种纹样跟莲花联系在一起。莲花是直的,画的是曲的。这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受中东地区的影响比较多。

龙纹纹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龙纹。龙是皇权的象征,民间是不能使用的,但是却禁而不止。一方面,明代的皇帝三令五申、层层加码禁止使用龙纹,甚至要诛九族,但民间到处都是。明代以后,官窑瓷器里的瑕疵品就不砸掉了。到了清代,这次瓷器不但不砸掉,还要运到宫廷里给皇帝用。乾隆皇帝曾下旨说,接下来瑕疵器不要运到京城了,就地变卖。督陶官唐英收到圣旨以后,上了一个奏折说,有两种瓷器不太适合流到民间,一种是黄釉瓷,一种是龙纹瓷,这两种是皇帝专用的。皇帝给了批示说,你说的有点道理,黄釉瓷烧得不好也给我用吧,但龙纹就算了,民间到处都是。有一本书讲得非常有意思,它说,“龙哪里是皇权的象征,明明就是皇帝的奴隶。下水道是龙,房顶上是龙,这是看家护院,哪里是皇家的象征,明明是宠物!”

5

我们该如何感受瓷器材质的美感?

质之美——材质美感是现在容易忽略的部分。家里面用的那么多瓷器,大家都不会像玉一样,放在手上抚摸它。我们忽略了它的美感,另外现代的工业化陶瓷确实没有了美感。这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它有假玉之称。它的质地温润得像玉。既然像玉,这就包含了材质本身的美。到了宋代以后,材质本身的美感是值得关注的。

景德镇的青白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玲珑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如何欣赏工艺是更专业、更难的一部分。因为一般我们很少接触到工艺。薄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如果一件瓷器很薄,我们就会觉得很厉害。这是玲珑瓷,它有点镂空,有玻璃的状态。一打光,这件瓷器是通透的。这种瓷器在解放后非常流行。这属于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一件瓷器能薄到没有胎,只有釉。

 

   免责声明:华夏传媒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夏传媒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 华夏传媒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华夏传媒网客服热线:QQ1979263030
责任编辑:华夏传媒网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评论仅代表网友看法!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投稿联系    QQ:48304305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本网招商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