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处“喜羊羊需要赔偿”的理由是什么
法院认定“模仿情节”与喜羊羊动画片存在事实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2013年4月6日,江苏东海县3名孩童因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剧情,玩起了“绑架烤羊”游戏,导致两人被严重烧伤。为此伤者家属将第三人和动画制作公司告上了法庭。昨日,一审法庭对此案下达了判决,认定动画制作公司需要承担15%的原告损失,江苏省高级法院发布了完整的判决书。
判决书称,《喜羊羊与灰太狼》“存在暴力情节和画面,对本案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产生了不良影响,误导本案未成年人模仿其情节,导致原告李某冉、李某被烧伤的严重后果。”此即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判决书又称,“损害的客观后果与被告广东原创公司的发行行为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认为两孩童被烧伤,要归责于喜羊羊动画的发行。
故法院认为制作公司未尽保护未成年人义务,应承担侵权责任
在认定“模仿情节”与喜羊羊动画片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法院认为制作公司未能遵守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未严格审查、过滤未成年人不宜的情节和画面,也并未做出风险提示、警戒模仿,因此判其承担侵权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换言之,法院认为制作公司向未成年人传播了暴力音像制品,造成了严重后果,因此判其侵权。
法院特别指出,虽然该片的制作、发行经过了行政许可,但仍然属于侵权。这个判决与2001年青岛法院关于“果冻噎死人”的侵权判决类似——当时厂家认为自己执行了国家标准,而国家标准并没要求生产果冻厂家有警示说明和警示标志,因此坚称自己没有任何不当,但法院依据《产品质量法》第27条,仍然判定厂家败诉。
审查机构与电视台没有承担责任,是因为并非被告
许多网友在看到判决之后,都纷纷质问既然制作、发行经过了行政许可,那为何不是审查机构和电视台的责任,仅由制作公司承担赔偿?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起民事案件原告起诉的对象只有另一个孩子和制作公司,并没有审查机构和播出的电视台,不是被告自然就不用承担责任。原告之所以没有把审查机构和电视台列为被告,或许有多种考虑,但说到底这是原告的权利。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就高枕无忧,因为他们并非没有任何过错。在这起案件中,制作公司在承担了责任后,可以对审查机构和电视台发起求偿诉讼。
“模仿”与“烤羊”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认定
本次判决之所以引发争议,关键还是在于喜羊羊动画片上的“烤羊”行为,是否就能够引起孩童进行“模仿”。
三孩童承认模仿喜羊羊,法院也认定动画情节与现实情节吻合
央视公布的现场审理视频中,提到法院主要基于两个理由认为“模仿”与“烤羊”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首先是事发当时的笔录,三个小孩或多或少都提到了这次行为是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情节。
原告律师展示动画与现实情节的相似之处
其次,原告律师提供的视频证据表明,某些集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间的故事的确与“绑架烤羊”非常吻合。原告律师为了增强其说服力,甚至还统计出,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全集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被抓过1380次,喜羊羊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这得到了法官的采信,认为具有高模仿性的儿童之所以会做出“绑架烤羊”的行为,与动画的画面和情节有很大关系。
儿童会模仿动画片中的行为,有学理支持
事实上,儿童会模仿动画片中的行为,具有相当多学理上的支持。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青少年不仅从榜样那里学习具体的行为,而且也学会了更一般、更复杂的行为脚本。在现代社会,动画片中的人物,往往就是青少年的行为榜样。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专门用于模仿的神经结构,这些神经结构有助于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快速掌握基本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是极佳的模仿者,电视上鲜明有趣的人物动作会迅速吸引儿童,尤其是暴力行为。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观看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确实引起了他们对暴力的模仿,去处了对暴力的抑制,试验安排观看暴力动画组的学前儿童比对照组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如踢和击打)。对于6-12岁的儿童,纯暴力动画也明显加重了他们对非生物体的攻击。
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项目指出,对于儿童而言,动画片中有五大高风险的暴力表现,分别是:1、施行暴力者被描绘得很有魅力;2、暴力显得很公正;3、暴力不受惩处;4、受害者若无其事;5、暴力十分现实,并不遥远。有研究者指出,《喜羊羊与灰太狼》中频繁出现的红太狼用平底锅打击灰太狼的情景,就符合上述所有表现。一位博客主曾如此记录女儿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后的表现:“昨晚,孩子爸爸回家挺晚的,都到了该她上床睡觉的时间了,她也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把我都忘了放在哪儿的大扇子,对着爸爸的脑袋打了一下说‘妈妈,这是我的平底锅!’”
网友的疑问:《猫和老鼠》不也充斥大量暴力吗?
对于法官将烧伤儿童与喜羊羊动画进行因果联系的做法,多数网友并不买账,认为这非常荒唐,不符合自己的切身经验。许多网友都指出,小时候就是看《猫和老鼠》长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猫和老鼠》相当暴力,但并没有对自己产生多坏的影响。
这其实可以得到解释,《猫和老鼠》虽然含有相当多的暴力成分,但还有一个特点是溶于大量的幽默之中。研究普遍认为,幽默减弱了动画中的暴力情节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幽默元素使得动漫暴力行为的严肃性降低,人们发生了认知转移,越多的幽默元素存在,动漫中的暴力行为越不会被观看者当真。
然而,并不是所有动画作品的暴力都伴随着幽默,即便《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整体上十分诙谐的作品,但具体到“烤羊”这种暴力情节的展示时却不容易感受到那种荒谬感,反而可能让儿童严肃对待。
除此之外,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社会化的作用,大部分儿童都会懂得对攻击性行为加以控制,能够认识到暴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行为,不会盲目模仿。所以,尽管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接触了涉及暴力的动画片,但不会表现出攻击性。
但若就此认为动画片中暴力的危险性无足轻重,那也是很错误的认识——因为,就算只有少部分儿童受到动画片暴力内容的影响,这种危险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