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制炙手可热、年轻人苦求上岸的当下,竟然有三甲医院的编制岗位招不到人,这是怎么回事?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多个省、市、县出现公立医院公开招聘落空,最终取消岗位或核减招聘人数的情况。如黑龙江省本年度原计划有7家省卫健委所属医院、共招聘143人,但第一批仅招聘成功75人,而且相关岗位涉及5家三甲医院和1家二级医院。 前些年,基层医院招不到人才,比较普遍,这不难理解,毕竟基层医院的条件和待遇摆在那。如今,一些地方连三甲医院都招不到人了,这样的“奇观”一时引发热议,值得深思。 需要看到,一些三甲医院招不到人,不仅是医院的原因,还与其所在地域的整体社会经济现状有关。如报道提到,东北三省的这种情况较为普遍,这背后有着更大的人口和人才流动趋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0年间,黑、吉、辽常住人口下降比例分别为16.87%、12.31%、2.64%,下降幅度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四位。 人口的减少,对应的是医疗需求的锐减和公共医疗投入的相对欠缺。有媒体曾报道,有研究显示,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支出由 2008 年的 215.12 亿元增长到 2017年的913.02 亿元,10年增长了4.24倍,年均增长率仅为17%,在四大经济区域中增长速度最慢、排名最后。一位迁至深圳工作的东北医生感叹,在深圳,医院经费充足,设备俱全,医生能一门心思把医疗做好,不用担心设备购置、基药采购的事,收入也比过去多了三倍。估计没有几个东北医生经得起这样的诱惑。 东北的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三甲医院招不到人,并不是东北特有的现象。据报道,截至4月末,江苏、山东、湖南等地都发布过类似公告,称医院部分招聘岗位达不到开考比例,需核减或取消,其中不少招聘岗位也来自当地三甲医院。 招不到人,是不是因为医学生“不够用”了呢?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曾给出一对数据,“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这说明涉医职场并不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不过很多医院招人条件都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这导致一些医学生毕业即失业,早早离开了医疗队伍。但三甲医院出现那么多岗位无人问津,主要可能还是医院的内部管理和用人观念存在问题。 医学是公认的最辛苦的学科之一,该领域学生选择读研和读博的比例高于一般专业,他们常常需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走上工作岗位。按照回报和付出成正比的原则,他们当然希望自己进入的岗位,有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福利和工作环境,以及更稳定的上升空间。 但一些地方的医院,待遇一般,机关味却很浓,缺乏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这类医院往往拥有大量的行政人员,甚至存在一定的裙带关系,拉低了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比例,他们的待遇有时比医生还高。比如疫情期间,就有地方的医生向媒体反映,医院的领导、行政人员所得的补助,是一线医生的两倍之多。黑龙江某公立医院的一位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医生跟院长关系好,奖金发得就多。医生评职称,必须事先打点好,否则评审根本过不去。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如此复杂,院内的医生想走,院外的医生望而却步,再正常不过了。 近些年,我们常常谈营商环境,其实职场环境也很重要。很多人才之所以愿意去长三角、珠三角的大城市,并不仅仅因为待遇高,还在于他们青睐沿海发达城市的机会均等、关系简单的职场氛围,在那里,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尽情施展,不用过多考虑人情因素,这对很多优秀的医生而言,是比编制更重要的东西。 编制,一般认为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稳定性,以及附带的各种福利,普遍优于一般民企。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一些编制岗位附加的条件往往也成为束缚,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堵塞了更多可能性,使得这些“铁饭碗”成了一座围城,外面有人求之不得,里面有人“食之无味”。而越是落后的地方,人事管理越死板,医生想出来无比困难,考虑到这些,编制就完全不“香”了。 医改专家徐毓才说,“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招不到人的地方,未来可能更难。”那么,现在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难,以怎样的措施去应对,考验这些“招聘荒”的地方医院改良自身的决心和能力。招不到人的背后,说到底是如何留住人的问题。那些大的问题,如地方发展趋势、人口迁徙、产业转移等很难转变,但是在一些服务细节和用人管理上,招不到人的医院,乃至其所在地方的政府部门,都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
新闻投稿联系 QQ:48304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