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对核酸检测提出了一些质疑,11月25日广州就“核酸结果疑似不准”组织专项调查。 那么为什么要频繁做核酸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是怎么产生的?如何避免核酸检测出现偏差?为此,南都记者专访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卫。 海珠某社区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准确性如何?何为“假阴性”和“假阳性”?专家回应 问:为什么要频繁开展核酸检测? 赵卫:核酸检测是一个成熟的、国际通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检出人体内新冠肺炎病毒的有效手段,是目前判定阳性感染者的国际标准,又被称为判断阳性的“金标准”。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更短、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发生隐匿性传播的风险更高。想要通过一次核酸检测,就把所有的感染者或者是传染源都发现,一招制胜,是存在困难的,这是因为可能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因此面对“不一般”的奥密克戎,快速、扩面、高频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是跑赢病毒传播的重要策略。 问:核酸检测可能出现哪些误差? 赵卫:归纳起来有技术偏差、操作失当和违法行为三种情况。 技术偏差:大样本检测单个结果有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是极少数的案例; 操作失误:检测量很大,操作方法、环境影响会产生结果误判; 违规违法:个别人和机构违规违法行为,这是恶意犯罪行为,在国内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问:“假阴性”和“假阳性”是怎么产生的? 赵卫:(1)假阴性:新冠患者存在“窗口期”,排毒量较少,感染者接受采样时,检测不出来或者检测结果达不到阳性判定标准,过了几天采样检测的时候才能够检测出来,成为所谓的“假阴性”,这属于整个检测体系的假阴性;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样本里有病毒核酸,但由于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问题未能测出,这属于检测方法的假阴性。 (2)假阳性:主要是试剂在样本采集、上机检测过程中受到污染,检测结果阳性,重新采样复核后确定为阴性。或者是由于检测方法的问题,与样本的非特异核酸发生了反应,这属于检测方法上的假阳性。 问:有些市民遇到抗原检测是阴性,而核酸检测结果是阳性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赵卫:抗原检测比核酸检测的特异度、灵敏性低,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如果出现抗原检测操作不当的情况,比如检测量过大、试剂盒打开后未及时使用等,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同时,由于抗原检测没有扩增环节,病毒量较少时不易被检出,因此在感染者感染病毒初期病毒载量较少时,就很有可能发生误判,就检测不出阳性。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3月印发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明确规定: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因此,抗原检测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一个补充手段,有助于早发现,但不能作为判断检测对象是否感染病毒的“金标准”。 在进行核酸检测确认的过程中,如核酸检测阳性,不论抗原检测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均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核酸检测阴性但抗原检测阳性,则视同新冠病毒感染者采取集中隔离等措施,密切观察,连续进行后续的核酸检测。 问:如何避免核酸检测出现偏差? 赵卫:(1)避免“假阴性”:通过多轮次核酸筛查,精准地筛出感染者;进一步提升检测技术敏感性。 (2)避免“假阳性”: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市级质控专家“每日巡查”,区县专家“驻点指导”,全流程进行质量监督。质评结果不合格,立即暂停其检测业务。进一步提升检测技术的特异性。 (3)严惩违规违法:零容忍,依法依规进行严肃打击。对市民反映的检测差错问题,立即依法启动调查程序,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新闻多看点:突然接到混采初筛阳性的通知怎么办? |
新闻投稿联系 QQ:48304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