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SU马尾绣研究小分队”设计的图标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贵阳3月4日电 题:七名大学生搭建中国首个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 记者张伟 “水满大江追浪行,族聚群岭黔山青。姑苏钟鸣游子梦,娘绣马尾踯躅停。”打开线上的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一首藏头诗将体验者带到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水族村寨里,沉浸在水族马尾绣编织的历史长河中。 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选址于北京市的中关村,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具创新特色。博物馆整体风格素雅古朴,馆中包括水族文化馆、马尾绣馆、文创馆等展馆,还设计了答题小游戏供来访者体验。该博物馆部分展馆与小游戏现已开始内测体验,全部展馆、文创产品和小游戏等将在2021年3月底通过社交平台等正式对外开放。
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水族马尾绣,是以丝线缠裹马尾盘在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再根据轮廓线绣出各种图案,工艺复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 来自贵州的周子琳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学生,自小就对贵州马尾绣、苗绣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她曾想将这份热爱分享给更多的同学、朋友。“身边的同学此前都没有听说过马尾绣。”周子琳告诉记者,“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贵州妹子,我愿竭尽所能,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朴典雅的马尾绣工艺能够被更多人所喜爱、珍藏,能够一直发光发热。”
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 受访者供图
“我要从身边做起。”周子琳的这份执著打动了她的同学李子扬、胡之萱、王一诺、汪琪,还有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方科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生钱散石。志同道合的七人成立了“BFSU马尾绣研究小分队”,以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利用自己的方式来参与水族马尾绣的保护与推广。 “这份工作需要长期的投入。”深知马尾绣的保护与推广并非“一日之功”的“BFSU马尾绣研究小分队”有个初步的规划:首先利用中国多个社交平台建立起“官方账号”,其次在社交平台及时更新马尾绣的科普资料等,第三搭建中国首个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
资料图:贵州三都水族绣娘正在绣制水族马尾绣 瞿宏伦 摄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同学和朋友关注水族马尾绣。”胡之萱告诉记者,“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是小分队通过搜集资料和采访,以及大家对马尾绣工艺的理解而推出的‘大计划’。” 对于马尾绣虚拟沉浸式博物馆,参与内测的体验者普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体验者纷纷反馈表示,这座虚拟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一方面非常方便,另一方面介绍也非常全面,在家里只用一部手机,便可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整体的形式还原度很高,基本可以获得接近实体展览的体验。”
资料图:贵州三都水族绣娘正在绣制水族马尾绣 瞿宏伦 摄
这些评论让“BFSU马尾绣研究小分队”很兴奋。李子扬告诉记者,“传承、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青年学生传承保护非遗文化、参与非遗传播,为非遗‘活起来’‘走出去’贡献新一代的力量,凝聚新一代的智慧。”(完) |
新闻投稿联系 QQ:48304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