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联系:QQ:1979263030
华夏传媒网
今天:

浦发银行存款失踪案大起底:涉事方各执一词,票据灰产露冰山一角

时间:2021-11-17 13:28 来源:新浪网  ■  AI财经社 张梦依 点击:

“渤海银行28亿存款谜案”还未真相大白,又一家银行的存款也离奇“失踪”了。

  2020年11月15日,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远智慧,002380.SZ)发布公告称,存放在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的近3亿元存款,被用来给南通瑞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做银行承兑汇票的质押担保了,而自己公司对这一切毫不知情。15号当天,科远智慧报了警。

  另一方面,浦发银行不愿意“背锅”,也在同一天报警,并表示将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查明事实真相。

  令人蹊跷的是,AI财经社发现,这场谜案的另一位主角南通瑞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对存款质押一事竟然也毫不知情。该公司持股70%的股东王伟民对AI财经社说,“我不是这家公司的经营者,也完全不认识科远智慧集团方,我从没跟浦发银行的人联系过。”当问及这家公司的实际经营者究竟是谁时,该负责人表示自己不方便透露。

  而再深究下来,瑞豪国际的前法人已经多次被列为老赖,目前已经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3亿元存款被动了手脚,涉事三方都否认知道内情,究竟谁在说谎?

  谁动了3亿元存款

  2020年11月15日,科远智慧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南京科远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使用暂时闲置的自有资金4000万元购买了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的定期存款,产品到期日为2021年11月10日,但截至公告日期,科远智慧仍未收到该笔资金。

  后来科远智慧向浦发银行南通分行问询才得知,在科远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存款当日,浦发银行就把这4000万元存款用给南通瑞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简称“瑞豪国际”)的银行承兑汇票作质押担保了。科远智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在浦发银行南通分行购买的定期存款总额为3.45亿元,其中到期未能赎回的金额为4000万元,未到期金额为2.55亿元,上述2.95亿元存款都处于质押状态。

  “公司对该质押行为毫不知情,已明确要求浦发银行南通分行方面出具有效证明材料。截至本公告日,公司尚未收到浦发银行南通分行方面出具的任何证明材料。”科远智慧称。2021年11月15日,科远智慧已经报案。

  就在网友将疑点指向浦发银行时,浦发银行也宣布报警了。该行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浦发银行南通分行与南京科远智慧能源投资公司确有存款等业务关系。近日,该公司对其与南通分行的有关存款等业务提出查询。为依法保障银行和客户方的权益,查明事实真相,浦发银行南通分行在开展排查的同时,已于11月15日向公安机关进行了刑事报案,并提供了相关业务资料。后续,浦发银行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工作,切实维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涉事的浦发银行南通分行还曾在今年4月3日受到银保监会重罚。由于票据业务贸易背景不真实、借贷搭售、代客操作、违规销售等违规行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通分行、江苏通州华商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两家银行机构及2名银行从业人员共计被罚130万元。

  “丢钱”的金主曾大举理财

  据官网介绍,科远智慧集团创立于1993年5月,是全方位智慧产业解决方案领导者,领先的智慧工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国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规模与品牌价值前三强。

  2010年3月31日,科远智慧正式在深交所上市。财报显示,科远智慧的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2.2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45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从0.53亿元增长至1.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科远智慧实现营业收入7.43亿元,同比增长22.55%;实现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下降47.18%。

  根据该公司的公告,科远智慧与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确有资金往来。截至2020年末,公司募集资金专户账户余额共计为3.69亿元,其中浦发银行南通分行营业部共有四笔大额定期存款,金额分别为0.4亿元、0.5亿元、0.5亿元、0.15亿元。

  “口袋充裕”的科远智慧集团对投资理财兴趣浓厚,今年以来多次使用自有资金及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今年4月时,科远智慧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不超过3亿元自有资金投资风险可控、流动性较高的理财产品,使用不超过8亿元闲置募集资金投资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在上述额度内,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可共同滚动使用。

  彼时,科远智慧还强调,“上述理财产品风险较低,收益明显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是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闲置募集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理财手段。投资产品不得质押,产品专用结算账户不得存放非募集资金或用作其他用途”。

  今年9月,科远智慧进一步披露了使用部分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进展,其中,科远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于2022年8月31日到期,投资金额为6000万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08%,两笔中融—圆融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于2021年10月17日和2021年11月28日到期,投资金额分别为1000万元和1500万元,预计年化收益率分别为7%和6.6%。

  这两笔理财产品到期后,科远智慧又购买了一款投资金额为2000万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到期日为2022年2月20日,预计年化收益率为6.3%。

  再将目光调回该案的另一主角瑞豪国际,同样疑点重重。天眼查显示,南通瑞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5月7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为卫生洁具、陶瓷制品、建筑材料、装饰装潢、五金机电的销售等。法定代表人为刘涛。公司共有两名股东,王伟民持股70%,刘涛持股30%,现在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

  AI财经社就该案详情致电王伟民,他回复称“暂时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我不是这家公司的经营者,也完全不认识科远智慧集团方,我也从没有跟浦发银行的人联系过。”

  但不久前,王伟民曾告诉媒体,自己是帮人买了瑞豪国际这家公司,实际经营者曾承诺给予一定好处费,但没有予以兑现,而另一位股东和现任法定代表人刘涛也并非公司实际经营者。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瑞豪的前法定代表人周贤苏目前已被法院列为老赖,并收到法院的限制消费令。AI财经社查阅发现,目前周贤苏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共有18条执行信息,最新一条执行信息停留早在2019年7月29日。而2019年4月时,周贤苏卸任,王伟民取而代之成为南通瑞豪的法人代表,到了2020年11月,刘涛又取代王伟民成为公司法人代表。

  除了频繁变更法人代表外,瑞豪国际的投资人和经营范围也屡次变更,企查查显示,2014年周贤苏退出公司股东,南通瑞豪建材有限公司成为新增股东,2019年4月时,毛显场和南通瑞豪建材有限公司退出投资,王伟民和刘涛成为新增股东,公司注册资本从100万元增长至1000万元,公司经营范围从原来的卫生洁具、陶瓷制品、建筑材料变为有色金属、化工原料、房产经济、机械设备生产加工。

  周贤苏究竟是否为瑞豪国际的实际经营者?一家有着信用污点的企业,为何能在银行成功办理大额承兑汇票?重重未解之谜都令这起案件显得愈发神秘。

  银行承兑汇票套利乱象

  不久前,渤海银行曝出的巨额存款“被质押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旗下的两家子公司宣称,自己在渤海银行存的33亿元,有28亿元离奇“消失”,但渤海银行却回应称,济民可信对此知情。目前,双方仍各执一词。

  巧合的是,这两起超亿元的存款质押案都发生在江苏。据业内人士分析,江苏尤其是苏南一带贸易发达,企业有开汇票结算的现实需求,而这给以票据做幌子的套利灰产提供了土壤。

  据了解,银行承兑汇票被企业广泛使用,一方面源于结算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融资的需要。尽管我国相关法律不允许开具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但事实上,承兑汇票的融资属性早已经被一些人盯上。

  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开出承兑汇票是对第三方企业做出连带责任担保,属于融信业务的一种。也就是说,银行开出承兑汇票本质上不融出资金,也不占用贷款规模,因此也成了银行维护客户的重要表外工具。

  业内人士举例说,如果企业要贷款,银行如果直接给企业发放贷款,资金就有可能流出银行体系,有些银行会主动要求企业不要贷款,而是以存单做质押,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然后再去贴现,用来替代发放流动性的贷款,企业拿到了资金,银行的贷款规模、存款规模也双双增长。

  但是,这样看似有着一举三得的承兑汇票,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可控的风险。如果融资方不能按时还款,被质押的存单就会被用来还款,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

  风险更大的情况是,一些非法票据中介就通过购买大额存单或银行理财产品,质押给银行,获得银行授信后开票,然后以3%-5%的贴现率进行贴现,再发起新一轮融资套利。

  据了解,上述流程一般一个工作日就能完成,当天存钱,当天开银票,当天贴现或第二天贴现。然后周而复始,循环套利。

  这些非法票据中介通过循环开票套利,转移银行信贷资金,干扰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票据业务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以降低企业的运转成本,但一些非法票据中介却通过一些非法手段,抬高企业融资成本,让中小企业融资更是雪上加霜。这也成为监管部门出手整顿的重点领域。

据此前北京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监管意见》指出,针对票据领域违规问题,应从资金审查、贸易背景审查、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高比例担保票据业务以及跨省异地票据业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强化规范整治,促进票据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银行业机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的规范管理,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建立严格的授信企业准入标准,实行名单制管理,全面加强商票客户准入管理,同时针对结构相对复杂的商票业务,必须构建与其风险程度相应的内控管理体系,防止以复杂交易结构规避监管要求。

  监管部门提别提醒银行,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空壳企业、高风险企业和套利企业挤占金融资源。

  言犹在耳,但近期曝出的案件,显然是没能严格遵守监管部门的要求。

 

   免责声明:华夏传媒网本栏目发布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夏传媒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 华夏传媒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华夏传媒网客服热线:QQ1979263030
责任编辑:华夏传媒网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评论仅代表网友看法!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投稿联系    QQ:48304305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本网招商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